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分庭抗礼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最早见于《‌庄子·渔父》。它原义指客人与主人分立在庭的两侧,以平等的地位相对行礼,后来用来比喻彼此地位或势力相等,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这个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它的近义词包括“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等,表达了双方或多方在地位、能力等方面相当,可以相互抗衡或对立的概念。‌分庭抗礼的典故讲述了孔子与弟子们在树林中休息时,一位老渔夫前来倾听孔子的弹奏,并对孔子的学说提出质疑。孔子对此表示虚心接受,并表达了对老渔夫的尊敬和求知的渴望。这个典故不仅展示了孔子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贤人的敬仰,也体现了分庭抗礼的精神——即使面对可能的质疑和挑战,也能保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近义词如平起平坐和平分秋色,都与分庭抗礼有相似的含义,强调的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到了一种平衡或对等的状态。例如,“平起平坐”意味着在地位、权利等方面双方是相等的,可以相互比较;而“平分秋色”则更多用于形容在某个领域或事件中,双方势均力敌,各有千秋。‌总的来说,分庭抗礼不仅是一个描述平等地位的成语,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对知识的尊重。它在现代仍然被广泛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平等的互动关系。‌

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