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教师节的由来

教师节的由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教师节历史起源教师节的设立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并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中国,教师节的设立经历了多次变迁,最终于1985年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建国前的教师节“六·六”教师节:1931年,由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人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提出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旨在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然而,这个教师节并未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八·二七”教师节:1939年,国民党政府决定将孔子诞辰日8月27日定为教师节,但并未能在全国推行。‌“五·一”教师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5月1日国际劳动节同时作为教师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并未实行。建国后的教师节1985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关于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的议案。同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同意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选择9月10日作为教师节,是因为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教师节重要人物在教师节的设立过程中,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的建议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建议设立第一个教师节,并基于各地开展尊师活动的经验,为教师节的确立提供了重要支持。‌教师节历史事件1985年9月10日: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教师节庆祝活动:每年的教师节,中国各地的教师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通过评选和奖励,介绍经验,帮助解决工资、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改善教学条件等,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教师节不仅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重要体现。

教师节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