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储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皇储,也称为储君,是指王位或皇位的继承人。在中国古代,皇储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在古代中国史中,皇储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在汉朝时期,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外姓王或藩属国王的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在封建社会中,按照封建宗法制原则,通常实行公开的嫡长子继承制。然而,清代从康熙朝开始,沿用中原各王朝立嫡长子的做法确定皇位继承人。康熙帝因过早地公开册立太子,造成了康熙帝和太子间、太子和诸皇子间的矛盾和纷争,最终导致政局动荡。雍正帝在即位后,断然废弃了公开建储制,宣布实行秘密建储。秘密建储制度避免了太子因提前争继皇位而与皇帝产生矛盾,也防止了其他皇子与太子之间倾轧谋害、朝臣与太子结党等政乱事件的发生。秘密立储制度的确比往代的立太子制度有一定优越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皇位私家垄断传承、皇权私家行使的弊端。总之,皇储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但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王位的平稳过渡和国家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