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生畏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望而生畏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拼音为“wàng ér shēng wèi”,字面意思是看见了就害怕。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传·昭公二十年》,但在《论语·尧曰》中也有提及,形容人态度威严或事物艰难令人畏惧。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的存在,使得人们在看见时就会产生畏惧的心理。成语解释:望而生畏的基本含义是一见之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形容人态度威严或事物艰难令人畏惧。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看见某物或某人时,自然而然产生的敬畏或恐惧感。
成语出处:虽然成语“望而生畏”在多个文献中出现,但其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昭公二十年》。此外,《论语·尧曰》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概念,即君子应以其威严的仪态使人望而生畏,但这种畏惧应该是基于尊重而非简单的恐惧。
近义词与反义词:近义词包括“望而却步”、“退避三舍”等,表示看到困难或危险时选择避开;反义词则是“无所畏惧”,表示面对困难或危险时毫无惧色。
成语用法:在句子中,望而生畏通常用作谓语,用来描述人们对特定人或事物的反应。例如,“巨石耸立,摇摇欲坠,使人望而生畏。”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巨大而危险的石头给人们带来的畏惧感。
综上所述,望而生畏不仅是一个描述人们因看见某物或某人而产生的畏惧心理的成语,还反映了中国古人在描述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时的精细和深刻。这个成语至今仍广泛用于描述那些令人敬畏的人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