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的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也被称为四不像,是鹿科、麋鹿属唯一的鹿类动物。它的形态特征包括头脸像马、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麋鹿的角形独特,前杈再分小杈,而后杈几乎不分叉,与其他鹿正好相反。麋鹿的体型较大,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它们喜好沼泽湿地生境,以青草和水草为食,性好合群,善游泳。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然而,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麋鹿在汉朝末年近乎绝种。元朝时期,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19世纪时,仅剩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西方发现后不久,麋鹿被八国联军捕捉并在中国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国购买并繁殖到255头,1983年将部分个体送回中国。此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被放生野外。截至2021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的种群数量已上万头,引进麋鹿的省份达24个,饲养点和放归地共84个。麋鹿的保护历程充满了波折。从自然因素看,麋鹿是一种喜爱温暖湿润的动物,而中国近5千年来的气温逐渐变冷,沼泽和水域也明显减少。从自身因素看,麋鹿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狭窄也是其生存受到威胁的原因之一。此外,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发展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类的捕杀也严重影响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学发现,麋鹿曾被人类大量猎杀作为食物或制成药品。因此,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共同导致了麋鹿分布区的逐渐缩小和数量减少。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在北京和哈尔滨动物园进行繁殖尝试,以及通过野化训练将麋鹿放归野外,试图恢复其野生种群。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麋鹿的分布地点从当初的2个增至现在的81个迁地保护场所,种群数量已逾8000只。中国的麋鹿保护工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