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一把尺子。震级可以通过地震波的振幅或地震矩的大小来表征,一般由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来计算震级标度,国际上称为里氏震级。震级分为体波震级和面波震级,分别由体波和面波的振幅计算得出,反映的是地震释放能量大小与震级的统计关系。震级之间只能进行同类型震级的比较,如面波震级和面波震级相比较,矩震级和矩震级相比较。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互相混淆。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一种度量,而地震烈度则反映了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受震源、震中距及地震波传播途径等因素影响。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最常用的震级标度之一,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和古登堡在1935年提出。此外,还有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简称Ms)和矩震级(Moment magnitude,简称Mw),后者主要用于解决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根据震中距的大小,地震可以分为地方震、近震和远震。地方震的震中距小于100千米;近震的震中距大于100千米并小于1000千米;远震的震中距在1000千米以上。震级的划分标准如下:3级以下的地震称微震,人无感觉;3-5级地震称有感地震;5级以上地震称破坏性地震;8级以上的地震称巨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地震的震级为9.5级,是1960年发生在智利近海太平洋里的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