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奔丧,拼音为bēn sāng,指的是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的丧事。这一行为不仅是汉族丧礼仪式的一部分,而且在古代,如果子女在外地听到父母去世的消息,必须尽快赶回家乡处理丧事,途中需素食并哀哭过境。历代官员如遇父母大丧,一般需辞去职务赶回家乡处理丧事,朝廷重臣或身在军中者,皇帝有权颁布命令可以不奔丧。在封建社会,不奔父母丧被视为大不孝的行为。关于奔丧的近义词包括吊唁、出殡、悼念、哭丧等。而反义词为报喜。在古代文献中,如《礼记》、《左传》、《后汉书》等都有关于奔丧的记载。奔丧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亲属关系的重视。在古代,如果因残病、临产、生育等原因不能奔丧,人们通常会寄物以吊,表达哀思和悼念。此外,还有一部名为《奔丧》的小说,作者南胡唐,讲述了一个关于奔丧的故事,涉及到惊悚、百合等元素。这部小说通过奔丧这一主题,探讨了人性、家庭关系以及生死等深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