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述而不作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hù ér bù zuò,意思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这个成语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对自己著述、治学的自谦之词。孔子虽然被后世称为“至圣”,但他极为自谦,认为自己的工作主要是阐述古代先哲的思想,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以最大程度地保存、继承传统文化,而不是乱加自己意见的创作。因此,述而不作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只看不写,只说话不做事,或者照本宣科,而是指孔子对古代文化的态度,是做学问的态度。孔子删定《诗经》,作《易传》对《周易》卦爻辞进行阐释,修《诗》《书》《礼》《乐》,撰《春秋》,都是在继承前人文化、思想并加以阐释,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地流传。同时,他是“信而好古”的——即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正是因为这种相信和喜爱,孔子才会对古代文化抱着述而不作的态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作”就是以前人(他人)的作品(样式)为参照,进行独立的创作或创新,而且这种创新已经掺杂了强烈的个人因素。因此,孔子“述而不作”应该理解为遵从古人本意讲授古人的学问,不穿凿附会、随意杜撰。这样的释解符合孔子所处时代的语境和字义,也与“述而不作”的下两句文意连贯,互参互证。孔子在这里表明“仰崇且热爱古人的文化,就如老子与彭祖一样”。综上所述,述而不作不仅是孔子对自己的治学态度的自谦之词,也是一种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原则,强调在继承基础上的阐述和理解,而非简单的复制或创新。‌

述而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