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乐不思蜀”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这个成语形容人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以至于不再想念原来的环境或本源。具体来说,它描述的是蜀国的后主刘禅在投降魏国后,被安置在洛阳,虽然蜀国已经灭亡,但他因为享受魏国提供的生活而不再思念蜀国。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安于现状、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的人。成语“乐不思蜀”的拼音是lè bù sī shǔ,其中“蜀”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国。这个成语在现代仍然广泛使用,常用来形容人在外地或新环境中过得非常愉快,以至于忘记了家乡或原来的生活环境。例如,一个人在国外生活得非常舒适,以至于不想回到原来的国家或环境。成语“乐不思蜀”的出处与三国时期的刘备和他的儿子刘禅有关。刘备建立蜀国后,刘禅继位,但在诸葛亮等重要大臣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落,最终被魏国所灭。刘禅投降魏国后,被安置在洛阳,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不再思念蜀国。在一次宴会上,当被问及是否思念蜀国时,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个回答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沉迷于当前环境,忘记了过去或本源的人。此外,“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也出现在东晋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中,其中记载了刘禅的这段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乐不思蜀”这一成语的典型例子。总的来说,“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态度的一种批评或反思,即对现状的满足可能导致的对过去的忽视或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