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恶不悛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怙恶不悛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ù è bù quān,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含有贬义,通常在句中作为宾语使用。成语中的“怙”指的是坚持,“悛”指的是悔改。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坚持做坏事,并且不愿意改正自己的行为。成语的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郑庄公为了离间卫国的盟国陈国,派使者去与陈桓公要求和好结盟。陈桓公拒绝结盟,并最终被郑庄公打败。史学家评论陈桓公长期做罪恶的事是自食其果。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那些一贯作恶、屡教不改的人,最终会自食其果。近义词包括死不改悔、罪大恶极等,反义词则是翻然悔悟、痛改前非等。在句子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那些顽固不化、坚持作恶的人,表达对他们行为的谴责和不满。例如,“对这个怙恶不悛的惯犯,必须严加惩处。”这句话就很好地体现了怙恶不悛的用法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