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tuì bì sān shè”,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这个成语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在古代,一舍是三十里,因此“退避三舍”意味着主动退让九十里,即三百里。这个成语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成语“退避三舍”背后有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即晋文公)在流亡期间得到了楚成王的帮助。重耳许下诺言,如果将来晋楚两国交战,他将会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后来,晋文公真的履行了这一承诺,在城濮之战中下令晋军后退,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重耳的信守承诺,也使得“退避三舍”成为了避免直接冲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