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典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出生于公元前372年,逝世于公元前289年。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曾三次搬家。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历齐、梁、宋、滕、鲁诸国,但未能被重用。晚年回到家乡,传道授业,著书立说,完成了《孟子》一书。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所著《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人善性无法从外在培养,最终要靠自己的思考来达到。他主张自由发展的修身方法,并重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孟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他提出的“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只要每个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进行自我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孟子的政治思想以仁政为核心,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将“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在教育思想上,孟子推崇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易子而教”,设立学校以教之,并通过教育来扩充人性,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他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即明确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关系,通过教育实现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孟子的哲学思想以天为最高范畴,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含义,将天想象成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认为诚是天的本质属性,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