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本末倒置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ěn mò dào zhì”,字面意思是把根本的和非根本的、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弄颠倒了。这个成语出自宋·朱熹《答吕伯恭》,原意是用来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弄错了事物的轻重主次。成语中的“本”代表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代表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意为放置。因此,本末倒置就是形容把事物的主次、轻重关系颠倒了,强调在处理事物时,没有分清主次,把次要的事情放在前面,而把主要的事情放在后面,从而导致了错误的结果。例如,在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中,齐国的使臣访问赵国时,赵威王没有先看齐王的信件,而是先询问关于齐国的收成、百姓生活等情况,最后才问到齐王的情况。使臣认为赵威王本末倒置,因为先询问国家的基本情况才是最重要的。然而,赵威王认为粮食和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因此他的询问顺序并没有错。近义词包括“轻重倒置”、“舍本求末”,反义词有“以一持万”、“本末相顺”等。这个成语在表达时,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在处理事务时,没有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导致结果适得其反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