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来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之一,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它既有自然内涵,也有人文内涵。清明节的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节的起源与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的故事密切相关。重耳在逃亡期间,介子推为了让他充饥,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汤给他喝。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对跟随他流亡的臣子们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拒绝接受封赏。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相见,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介子推母子被烧死,晋文公在介子推的尸体旁发现了一封血书,表达了他割肉奉君的忠心。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规定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寒食节与清明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逐渐合并。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持续三天,期间禁止生火和烹饪。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时间相近,人们逐渐将两者合并庆祝。清明节不仅是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也是对春天的庆祝和生命的尊重。以下视频将进一步解释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